找到相关内容76篇,用时7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死永灭论与人死续存论(十)

    却没有病变。这就证明意觉/知觉与大脑/大脑功能不是一个东西。  由此可见,这种意觉是客观存在的。这种觉知事物的能力佛教称之为“,其中意觉是最主要的——这种意觉的实质相当于意识生灭流变过程、意志...出来与“自己相争。人在认识事物时,即是这种矛盾的客观表现。人的认识过程是如何形成的?恐怕没有多少人认认真真考虑过。这里简单的介绍。  人有种觉察事物的能力,这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之一,它们分别是: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1149910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历史——佛教对道教发展的影响

    中看,寇所受佛教影响至为明显,其戒律形式当取佛教之戒律,各种诫经中取佛教之意者,有如“十善十恶、“、“因缘轮转、“读经斋戒、“道士世尊等。另外,他把“轮回思想引入道教,他说:“死入...中国佛教历史——佛教对道教发展的影响  在儒、释、道三家中,道教出现最晚,所以它从形成之日起,就必须要和儒、释发生关系。在汉魏两晋之际,儒家仍居独尊的地位;佛教虽立足中尚还不稳,但是它 “教“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2665216.html
  •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:四谛说

    意志等。   “的定义是“了别,指一切认识活动赖以发生的精神主体,早期佛教分为种,即具有见、闻、嗅、味、触、思维作用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通称“。   五阴中的后四阴亦曰“非色四阴...   “五阴聚合说   佛陀认为,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,都不是孤立的存在,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。“有情(指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情的生物,亦称“众生),则由“五阴组成。“阴亦译作“蕴,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2384582.html
  • 刚晓法师讲:《因明入正理论》(五)

    大乘论师立,“汝之藏识非异熟识,执识性故,如彼第七宗前陈是“藏识,宗后陈是“非异熟识,同品呢?就是除异熟识外其余的一切法都是。因支是“识性,第七有“识性,但色、声等没有识性,这就是同品一分转。异品呢,就是异熟。这异熟都有“识性,就是异品遍转。这是第一种,叫他同分异全。  b。比如,萨婆多部对大乘立,“我之命根定是实有,许无缘虑故,如许色、声等。这个式子的因支是“许无缘虑...

    刚晓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04538060.html
  • 阿含经的“如真实在论

    佛心相印者,亦多记载,视同佛说。要其总纲有十:  一:“六大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,此者遍一切时遍一切处,视之为实在论中之本体,或曰本质可也,亦即为一切有之所自出。所谓世界之生成,即源于此。  二:“十八界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“与“六根及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之“也。人,以此而有其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。所谓“唯心论“唯物论等,皆此十八界中事。  三:“五蕴:色、受、...

    程文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5940095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之探究——以《解深密经·心意识相品》为核心

    末那是认识、分别外在和主观事物的直接工具,是以阿陀那所持之种子生起的,依种子与现行的“相熏相生而无间地认识诸法,在《深密》中是指眼耳等。  关键词:  心 意 阿陀那 ...阿陀那,意即执藏义的阿赖耶识,即前。这是萌芽期唯识学的基本思想,后来通过《瑜伽》、《摄论》、《成唯识论》等的发展,才定型为“心即阿赖耶识、意即末那即前的这一说法。  有情又叫数取趣(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02441532.html
  • 佛老思想与我国古代的意境论

    的。“境,特别是高妙之“境,是难以凭借六根可感、可知的,而必须凭借超越六根、的“神遇、“意致、“妙觉、“玄览、“禅观、“灵悟方式才能够领悟和把握。得意可忘言、忘象,但得道却仍在至高...方能在超越凡俗的“六根、所造成的意识、思维障,即语言、逻辑、思维与理性之障而获得空灵自在,并显现出一定层次的对意境的“神遇、“意致、“妙觉、“玄览、“禅观、“灵悟能力。这种修炼所达到...

    杨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30641724.html
  • “五蕴与“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

    的。尤其是境中的“法,泛指一切认识对象,也都是虚幻不实的,如《俱舍论》卷二所说:“十八界中,色等五界如其次第,眼等五识各一所,又总皆是意识所“受作为对“境的主观感受是非实的,这在五蕴和十二因缘是一致的,均属“心所范畴。 但是十二因缘的受支与五蕴的受蕴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,亦即不是完全对应的。(1)受支是承接““名色“触等而来的,大致属于心理现象;受蕴则直接承继...

    黄玉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4242176.html
  • 净影八识义述

    ,七,八,九,十,十一,十三,十五,十八,六十。并谓“若复广论,数则难穷。照他看,八之分,仅居其一而已,云何为八?八识义章云:  “亦得说八。如楞伽辨,于中两门。一,事妄及真离分为八。事识有,真妄各一,故有八种。二,真妄和合为八种。意义如上辨。本为一,真与痴合。阿陀那以为第二;真妄共起执我之心,生起;复以为。通前为八。真妄共为,不偏在妄。  慧远之八九...

    韩镜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70442688.html
  • 唯识学“虚妄分别之研究

    区分的证据: “解相有二种,一无分别,二有分别,无分别即是五。意 或有分别或无分别,若无分别,同是证知,若有分别 ,则是比知。(注26) ...智生,了知有火 或无常等,是名比量。(注28) “现量是指能取智对于所取的境,不作名言分别,种类区分,只是对于五官的感觉与料如是如是觉知,是构成知识的最础来源,此时前之...

    陈一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4145690.html